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爱孩子,而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控制和恐惧。 前几天看到一则“天才学霸坠楼”的新闻,让人错愕惋惜。 16岁的信息学奥赛学霸于行健,从小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“竞赛天才”。 初三时,首次参加辽宁省信息学奥赛,获得季军。而同台竞争的对手大都是高中生。 接着,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学成果展示大赛中,他拿下497分的高分(满分500分),位列全国第一,斩获金奖。 高一,在全国信奥竞赛中,他又一次拿下第一名,顺利进入辽宁省队,被列为A类选手。 而这枚国赛银牌,可以帮助他在清华、北大等顶级名校的自主招生中拥有一定的“豁免权”。 比如在某些环节,不需要和其他人竞争“高考成绩”,还拥有降分录取的机会。 毫不夸张地说,清华北大,对他已近在咫尺,让同龄人望尘莫及。 然而,在今年3月份的信息学奥赛中,他拿到第10的名次,省队只选拔前7名,他意外地落选了。 但让人意外的是,就在成绩公布的几天后,于行健竟然从高层坠楼了,经抢救无效后去世。 直到爸爸的“悼念信”在网上公布后,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。
原来光鲜亮丽的履历背后,他压抑的生活早就千疮百孔。 爸爸傲慢而冰冷的信中,让我们看到处处让人窒息的绝望。 爸爸在悼文中形容,儿子是“灵童与魔丸的交织”。当儿子变得叛逆,爸爸称他为“魔丸”。 “你的世界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。”“这个世界容不下你。”
“时而灵童,你就如最聪慧,最乖巧、最善良的孩子。你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,别人动笔,你只用眼睛看,你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。” 当孩子生活在有前提条件的爱中时,他不得不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和关注,压抑自我需求。 “你一切都是为了爸爸妈妈在做。实际上,你每天都在煎熬,多次暗示爸爸妈妈……” 既然已经看到了孩子的异样,父母还是没有给到自由和选择的权利。 或许是因为父母站在“都是为了你好”的制高点,觉得自己为孩子规划好的道路,才是最优解。 但再美好的生活,如果只是活在别人的操控之下,孩子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和内耗。 想起作家三毛写给父亲的一句话:“我一生的悲哀,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,而是请你欣赏我。” 于行健也深深地意识到,只有我成功和优秀,爸爸才会爱我。 最讽刺的是,当孩子坠楼离世后,爸爸才说出了那句,“爸爸妈妈决定放手,让你去寻找你的世界”。
不被看见的空心人 一位哲学家曾说,人痛苦的根源,是无法做真实的自己。 孩子的心理问题,其实从“他不能做自己”那一刻就开始了。 女孩小罗,长相姣好,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,生活优渥,和朋友交往也非常幽默、开朗。 作者追究到她的童年,发现她什么都不缺,有很多玩伴,非常幸福。 再深入调查后发现,女孩的父母很少争吵,家里的氛围一直很快乐。 但原因并不是一家人其乐融融,而是她的父母有一条“零容忍”的家规: 所以身在这个家庭的孩子,早早地学会把所有消极情绪隐藏起来,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。 人生不可能没有想哭、愤怒和焦躁的时候,但她必须随时赶走它们,然后假装快乐起来。 以至于隐藏、排斥掉这些情绪,耗费了她巨大的能量。默默忍受痛苦的感觉,空虚、麻木,一直笼罩着她的生活。 最后,任何一点小小的刺激,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显然,在一个不能做自己,不被理解的环境中长大,她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爱。 在一个不能悲伤的环境中,孩子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。 一个害怕失败的家庭,培养不出一个坚韧的孩子。一个不被允许失败的孩子,也没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。 爱的缺失、情绪体验的失衡,以及对失败的恐惧中,导致孩子内心的生机被消磨殆尽,逐渐变成了空心人。 “父母都要意识到,孩子首先是一个鲜活独特的生命,是一个应该被尊重的独立个体,其次他才是你的孩子。” 只有帮孩子找回鲜活的自己,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,他们才可能找回生活、学习的动力。 积极心理学提到,“人生的意义感来自与世界的连接”。 对于孩子而言,无论我成功,还是失败,都能被父母爱着,就是最好的情感滋养。 有时触发我们焦虑的,不是孩子的“坏行为”,而是我们自己没有被解决的坏情绪。 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,让孩子自己做决定。让他们在家里有“我说了算”的权利和自由,价值感和归属感也会逐渐萌生。 给孩子创造和家人、朋友闲聊、说话的机会,哪怕全是废话也要珍惜这样的时刻。 哪怕你只是应和着,“后来呢”,“真的啊”,孩子和他人之间的联结也建立起来了。 因为对于孩子而言,被看见,被听见,就是治愈的开始。 文章来源于晓敏青春说,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