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行且珍惜 发表于 2025-11-5 14:59:41

不要过度回应孩子的需求



我们家有三个孩子,这些年几乎都是我和队友两个人在带,没有父母帮忙,也没有请保姆。
我听过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:“哇,生了三个?那你的牺牲可真大啊!”
但说实话,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大的牺牲。
我依然是我。
虽然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,但这个身份并没有吞没我。
在我看来,妈妈只是我众多身份之一,照顾孩子也只是我人生众多责任之一。
这份责任值得被认真对待,但不该占据生活的一大部分。
然而,这样的想法,似乎并不符合当下的主流期待。
社会普遍默认,成为母亲,就意味着要把几乎所有的时间、精力和情感都奉献给孩子;
要不断学习、努力,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;
要永远把孩子放在首位,似乎只有这样,才算是合格的母亲。
前几天,我看到一篇关于“过度母职”的文章,完美地解释了这种现象。
所谓“过度母职”,指的是要求母亲全情投入,对孩子的成长负起过高的责任,并以孩子为中心地养育。
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莎伦·海斯提出。
几十年过去,这种观念依然深刻影响着很多家庭。
在我们的周围也不乏这样无私伟大的妈妈,她们为了照顾孩子尽心尽力,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。
如果这就是“合格妈妈”的标准,那我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,大概算不上合格。
但密集母职,真的是好的吗?
我想真正恰到好处的母爱,不是全身心的牺牲;
而是爱孩子的同时,也要在爱着自己;照顾孩子的同时,也在不断滋养自己。
只做“六十分的妈妈”就好,剩下的四十分,留给自己。
只有当妈妈自己的内在是充盈的,才会自然而然地流出爱与能量给孩子,带给他们真正的滋养。

我们是如何陷入过度母职的?

爱孩子是每个母亲的天性。
毕竟那是从我们身体里掉下的一块肉,这份牵连是与生俱来的。
母亲天然地会去爱、去呵护、去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。
孩子确实需要妈妈的陪伴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这也是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后,选择成为全职妈妈的原因;
她们希望亲历亲为,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。
毕竟,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,错过就无法重来。
如果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,无疑是最温暖的守护。

然而,全职妈妈也是最容易陷入“过度母职”的一个群体。
生活中没有了工作那种外在的任务和界限,照顾孩子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的全部重心。
母亲天生的责任感又很强,一旦没有其他目标支撑,就很容易让孩子占据了全部的注意力和能量。
渐渐地,除了带孩子、做家务,生活开始单一,兴趣逐渐被消磨,好像再没有其他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事情。
这也是为何一提到“全职妈妈”这个词,总会带着一些负面刻板印象,仿佛她们与社会脱节、眼里只有孩子、被家务淹没、失去了自我。
生完老二后,因为人在海外、没有帮手,我也辞掉了工作,专心带孩子。
回归家庭之后,我就深知如果让自己整天围着孩子、做家务,闲暇之余刷剧刷手机,很快就会被那种空虚感和自我怀疑吞噬。
所以,我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出口,自媒体就是那会儿建立起来的。
在忙完家庭与孩子的琐事后,我就挤时间看书、写文章。
五六年下来,自媒体渐渐有了稳定的收益,相关的事宜越来越多,慢慢就成为我的工作。
正因为有了这份自媒体工作,我很大一部分时间、精力和注意力被投入在其中,这就使得我不再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;
这样一来,反而让我的生活达成了一种更好的平衡。
除了写作,我还坚持阅读、画画、运动、学习钢琴。
这些爱好让我不断拓宽视野、保持热情,也让我在做妈妈的同时,始终保有独立与鲜活的自我。
否则,如果我们所有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时,我们就很容易陷入“以孩子为唯一中心”的生活,在不知不觉中就掉入过度母职的陷阱中。
照顾孩子,确实是妈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,但不该是全部。
妈妈首先是她自己,然后才是孩子的妈妈。
只有当一个妈妈活得充盈、自主、热爱生活,她的爱才不会变成牺牲,而是自然流动的力量。

以孩子为中心家庭终将失衡
很多人会说:“这就是我不想成为全职妈妈的原因。”
但其实,这并不是身份的问题。
对孩子的过度付出、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,不只是全职妈妈的困境,许多职场妈妈同样深陷其中。
许多职场妈妈表面上光鲜亮丽,白天在公司里干练高效,是同事眼中的女强人;
可一到晚上,回家变成准备晚饭的大厨、辅导功课的老师、孩子的情绪安抚者。
白天应对工作的压力,晚上接管家庭的事务,几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。
即使是职场妈妈,也常常会把大部分心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。
为了让孩子更优秀,妈妈们不惜花重金请最好的补习老师,
下班后的时间、周末的休息几乎全都用来陪伴孩子,带着他们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兴趣班、培训班之间。
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,买各种昂贵的用品时几乎不眨眼。
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着孩子转,家庭的计划和决定也随之以孩子为中心。
久而久之,其他人的感受似乎都不再重要,孩子成了她努力工作和生活的唯一目标。

但当母亲把全部的爱与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时,这种失衡就悄然发生了。
母亲为孩子付出得越多,对孩子的要求也就越高,希望他们成绩更好、情绪更稳、未来更光明。
而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,妈妈就容易陷入挑剔、指责与焦虑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“母职焦虑循环”:
当母亲把自己完全交给母职,就会因为孩子的表现而产生情绪波动;


孩子一旦出现挫折或不如意,母亲便陷入自我怀疑或过度干预,而这种紧张感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,形成一种相互消耗的循环。

所以,如果一个家庭里,所有的情绪、焦虑与安排都围绕孩子转,那注定会失去平衡。
孩子需要的,从来不是一个无微不至、随时响应的妈妈,而是一个情绪稳定、内心丰盈、有边界的妈妈。
当妈妈学会适度离开孩子,退后一步,用温柔的距离去观察与支持,不再成为无处不在的“直升机妈妈”;
而是把更多的关注放回自己身上,妈妈放松了,孩子自然也会越来越好。

牺牲太多的妈妈是家庭的灾难

我们家里有三个孩子,但我从不会为他们过度付出或牺牲。
我从不认为,做了母亲,就意味着必须牺牲自己的睡眠、忍受长期的腰酸背痛、或放弃与队友的关系,只为了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。
曾听过一个博主分享的经历,她为了让孩子能多睡一会儿,整夜抱着孩子入睡。
明明腰酸背痛、膀胱快要炸裂,也不敢动一下,直到最后忍到尿湿了裤子。
评论区里的很多人都在歌颂妈妈的无私和伟大,但抱歉,我并不认同这样的“伟大”。
孩子会因为妈妈为了让自己多睡一会儿,忍受酸痛,最后憋到尿湿裤子而感动吗?
我想孩子感受的更多的是自责和愧疚,那样的牺牲,更多的是一种母亲的自我感动。
如果妈妈连照顾好自己的能力都没有,又如何去真正照顾好孩子?
养育孩子,从来不是妈妈单方面的付出,而是一个让孩子和父母都共同感到快乐与滋养的过程。
当妈妈一味压抑、无底线地奉献时,最后换来的,可能不知感恩的且自私自利的“白眼狼”。
孩子固然很重要,但是妈妈,以及爸爸,全家人的需要和感受都很重要。

在我们家,养育方式很简单,尽量达到一个大家都好的状态。
三个孩子从小就独立睡觉,主要是为了保证我的睡眠质量,睡得好才能有好的状态陪伴孩子。
我的腰不好,若要我长时间抱着孩子睡,这不是为难我吗?
当我写文章、画画或弹琴时,我也希望孩子不要打扰我,我也有权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,大家尊重彼此的界限。
如果我太累、太烦、不想陪孩子,我会选择果断拒绝,先让自己休息、充满,再去面对孩子。
妈妈不是超人,妈妈也需要被滋养。
只有当妈妈这杯水是满的,才能用饱满的爱去爱孩子。
爱孩子从来不等于牺牲自己。
当我们开始把更多的关注放在自己身上,孩子也会更自由地在自己的世界里长大。
当妈妈活得丰盈、有力量,孩子自然也会学会爱自己、照顾自己。
来源:武志红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不要过度回应孩子的需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