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不再解决问题,而是化解问题,你就是在给自己改命
作者 | 凌想当我们受困于某个问题,我们总想着怎么把它解决掉,但往往和问题缠斗多年,还是屡战屡败,搞得心力交瘁。
其实,真正的解决之道,是化解问题,而不是直接解决问题。
怎么化解?
说两个故事,也许你就明白了。小A中年离婚,单身了十多年。
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,晚上洗漱完,细细端详镜子里的自己,看着皮肤日渐松弛,眼角的皱纹越来越细密,不禁有些神伤:
挺美好的一副皮囊,可惜没有人欣赏,眼看着年轻的痕迹就这样在自己身上悄悄流逝了。
黯然神伤之际,会有些犹豫,要不要和某人再接触接触。
哪怕知道这个人不合适,但起码有人能见证自己的年华,起码有个陪伴。
小A经常沉浸在这样的黯然中,觉得自己好像是一棵开在深山里的兰花,无人看见,独自老去。
做了两年的心理咨询后,小A有一天突然意识到,自己好久没这么顾影自怜了。
想起曾经的黯然,她发现自己的想法变了:
为什么要有人欣赏、怜惜自己呢?我本来就很好,我能欣赏自己就好。
她才意识到,曾经的她,是多么渴望被欣赏、被认可。
她的顾影自怜,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观看的客体的位置上,需要别人的看见、认可,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。
当她的主体性日益建立起来,她对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越来越确定——
不需要谁的认可,不需要去证明什么,自己就是很好的。
这不是诉诸头脑的一句鸡汤,也不是有意识地告诉自己的,而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体验,一种笃定的感觉。
她看待自己的眼光变了,少了一份自怜,多了一份感恩。
有人欣赏,固然更好;没有人欣赏,她也认了。她开始懂得欣赏自己,更能享受自己的生活。
她回到了主体的位置上。
所以,小A的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让自己开心起来,不是去找一个伴侣,就能解决她的孤独和匮乏。
当她的内核日益强大和稳定,这个问题自然就不再是个问题了。
第二个是我的故事。
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。
小时候几年专业的游泳训练给我留下了一些心理阴影,我不喜欢游泳,但又不得不游,内心压抑了很多情绪。
但另一方面,这几年的训练又让我的身体变得更强健了。
所以,这个游泳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?
当我做了妈妈,我会想:如果孩子不愿意上某个兴趣班,是该强迫他去呢,还是听从他的意愿不去呢?
我始终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。
但随着自我成长,我发现这个问题不再困扰我了,或者说,它不再是个问题了。
因为我提出这个问题的隐含前提是:这件事要么是好的,要么是坏的。
这反映了我思维中非黑即白的二分法。
当我处在这种认知模式中,就会提出类似的问题,我会把事物下意识地归为好或坏——好的都留着,坏的都扔掉。
随着自我成长,我逐渐意识到,这个世界上的事物,不是非好即坏那么简单,而是好中有坏,坏中有好,彼此连接,互相转化。
世界就是这个样子,复杂又微妙,我却想用简单粗暴的二分法来看待它,那必然陷入困境,必然找不到答案。
当我意识到这一点,我就发现,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。
这不是一个有效的问题,所以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答案。
事物都是有好有坏,就看你看重的是什么了,愿不愿意为了这个好,承受相应的代价。
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出的选择。
而具体的情境不同,做出的选择也就不同。
想要一刀切,找到一个适用一切的标准,那只能说明心智比较简单,思维模式过于僵化。
所以,当我自我成长,心智更加成熟,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。
它不是被解决了,而是化掉了。
这就是自我成长的意义。
自我成长,听起来有些抽象,简单说,阅读、学习、心理咨询、在关系中疗愈,都是自我成长。
它不仅是头脑层面的成长,更是体验、感受层面的迭代。
它体现为认知的升维,觉察力的提升,心智的成熟,主体性的建立,边界的清晰。
当我们执着于解决问题,其实还是在问题的层面。
在这个层面上努力,往往费尽心力,还是在原地打转。
当我们成长自己,就上升到问题产生的层面。
在这个层面做调整,往往不需要直接解决问题,它自然就化解了,不再是个问题。
这个过程往往是在潜移默化间发生的,你毫无察觉,只是在某一时刻,你突然意识到:咦,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,好像也没那么困扰了。
你没有为此付出额外的努力,但自己的生活和心态,就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。
在这个过程中,也许,你的命运也悄悄发生了变化。
来源|凌想亲子心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页:
[1]